新闻中心News

德信体育平台2025年春晚大足石刻:千年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辉映

2025-04-10 06:25:0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璀璨舞台上,重庆的大足石刻如一颗文化明珠,以一场跨越千年的光影盛宴惊艳亮相。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创新交汇,千年石刻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更在万千观众面前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重庆日报记者在1月31日走进大足石刻研究院,深度探访了中国在保护这处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诸多努力。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央视春晚的镜头聚焦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在主持人用优美的重庆方言送出新春祝福——“新的一年,大丰大足,喜乐安宁”时,600余名演职人员在宝顶山大佛湾放飞孔明灯。漫天灯火映照着崖壁上的唐宋石刻,仿佛能够听到古人的低语,千手观音披金光而立,牧牛图的田园诗意随灯影流转,空灵而真实,仿佛让时光倒流,盛世重现。

德信体育平台2025年春晚大足石刻:千年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辉映

  自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已走过了25个年头。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花,在重庆的土地上愈发绚丽,香飘万里。今年春晚的精彩呈现,让更多人关注到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访这座美丽的石窟群,大足石刻研究院频出妙招。如今,景区已建成立体化的8K球幕影院与4K高清影院,电影4K《天下大足》与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创新了文化讲解方式,不仅叙述了大足石刻的起源和主要造像艺术特点,也让游客在跨越千年的旅程中,亲眼目睹这一文化奇观。

  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在全球首次运用了“实景拍摄+CG动画”的创新制作手法,将真实的空间与虚构的数字空间相融合,完美展现了石刻的艺术价值与丰富文化内涵。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协同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开辟新的空间和路径。

  不容忽视的是,迎接央视春晚的大足石刻并非一直保持现有的美丽姿态。正如蒋思维指出,千年风雨侵袭,高温高湿的环境对石刻造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水害,加之重庆多雨潮湿的气候,石刻面临来自大自然的威胁。自2015年开始,大足石刻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害治理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者发誓“既要留住历史的痕迹,也要让文物活到下一个千年”。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保护团队采用了最新科技手段来克服困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回忆水害治理的十年历程,蒋思维深感不易。治理团队首先面对的是石窟渗水路径复杂的实际情况、传统技术的阻碍以及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因此,文物修复专家们通过地质雷达、岩体弹性波CT等高科技手段精准定位渗流通道,并创造性地推出了“堵截排结合”的立体截排水系统,同时研发新型灌浆材料,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无损。

  经过漫长的两年努力,卧佛区域的渗水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治理工程被评为“重庆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成为全球石窟治水的“中国方案”。除了水害问题,许多造像还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病害。如何在保护好大足石刻的原貌的同时,使这些造像重现昔日光辉,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增添了保障。

  近年来,德信体育官网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大足石刻的病害检修与治理工作,极大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在病害勘查与诊断过程中,文物医生们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精确记录病害的位置与尺寸。从“望闻问切”的传统方式,升级为X射线探伤、地质雷达等无损检测技术,使得文物的“内伤”也能被准确捕捉。此外,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大足石刻研究院目前已率先开展文物虚拟修复,最大限度减少“返工”的可能,为真正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不是科技的力量在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还有一代代人戮力同心守护中华文明的情怀。年复一年,保卫大足石刻的义务文保员们在这片山野间默默坚守。有些村民夜宿于此,饮食起居全无怨言。这些义务文保员的队伍如今已达到77人,每个人都在默默奉献,守护着这一文化遗产。

  正如大足石刻讲解员李凤分享的心声一样,保护石刻是每一个大足人心中都铭刻的信念。她认为,保护大足石刻不仅是工作,更是传承这份历史的使命感。如今的大足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范例。春节期间的非遗体验、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游客能够亲手体验各式各样的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从唐宋匠人的凿刻声,到如今科技助手的键盘声,大足石刻的故事从未中断。它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守护一块石头、一尊佛像,更是延续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从古至今,这千年石刻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