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石头不仅是冰冷的存在,更是文化的承载者。在这里,有一位非凡的匠人——谢凤平,他用四十多年的坚持与热爱,将冷硬的石材雕刻成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谢凤平把石刻技艺发扬光大,赋予了每一块石头以生命。
谢凤平出生于石刻世家,从小便浸润在浓厚的石刻文化中。受到家庭影响,他自幼便对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24岁的他接过父亲的刻刀,这把刻刀不仅是他技艺的起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初次握刀时,锋利的刀刃划破了他的手掌,疼痛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成为他追求完美技艺的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凤平的手掌布满了老茧,他的刀法也愈发娴熟,石头在他手中逐渐变得灵动,线条流畅,形态生动。
经过40年的努力,谢凤平的作品形式多样,涵盖了从手工凿刻到电钻机半机械化,再到如今的电脑全自动化加工的各个阶段。他擅长的摩崖石刻更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成为融水各大景区的文化亮点。游客们被他在老君洞景区刻下的“道”与“非常道”字样深深吸引,纷纷前来打卡,感受那份来自石刻的震撼与力量。
不仅如此,谢凤平还积极致力于石刻文化的传承与记录。2018年,他出版了《谢凤平石刻》一书,归整总结了自己的技艺与融水石刻文化的精髓。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石刻文化在未来得以延续。如今,谢凤平的儿子也成为了第三代石刻人,父子间的传承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机器雕刻盛行的今天,谢凤平父子的手工雕刻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不仅在雕刻石头,更是在与自然对话,传承着一种智慧与信念。德信体育登录石粉落尽,历史留痕,谢凤平用他40多年的专注与热爱,诠释了真正的工匠精神:让古老的文明在掌心温暖,在刀锋下重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