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以工匠精神传递文化“火种”——记全国劳动模范德信体育网址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院长曾维林

2025-05-08 06:51: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5月初的石家庄,早晨乍暖微凉。在河北美术学院的雕塑车间里,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曾维林站在9米多的钢架上,早已汗打衣襟。

  大型主题雕塑“桥耀赵州”已到了石材雕刻的关键阶段。眼睛是主雕像的传神之处,“叮叮当当”曾维林手持工具用特色手法在石材上敲打一阵子,然后从钢架上下来,调整视角,观察琢磨,然后再爬上钢架继续“叮叮当当”。

  “一天要这样爬上爬下二十多次。”站在600多立方米的雕像前,曾维林眼神专注而执着,似与赵州桥的建造者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共同寻找“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真谛。

  从设计、泥塑到雕刻石材再到安装,每一个大型雕塑都要历经两年左右的时间。曾维林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大大小小数万座作品。其中大型雕塑30余座。

  每一个雕塑都是展现时代精神的旗帜。大型雕塑矗立在城市重要街道、广场、公园甚至城市入口,向来往人群传递精神力量和丰富文化。“这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业。”曾维林说。

  2006年刚刚毕业的曾维林带着满腔热爱投入雕塑创作事业中。近20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河北美术学院南院重要节点的20000多座(面)雕塑。在石家庄市,他设计主题公园8个、德信体育平台文化广场8个、特色街路15条,创作各类雕塑500多座(面)。曾维林还参与并主导了平山县、灵寿县、井陉矿区、德信体育平台元氏县四个县(区)重点景区设计和雕塑创作。创作完成了《千乘之国》《有凤来仪》《伏羲》等一座座重量级雕塑作品。其中,有几十米的石材造像、大型浮雕,还有精致传神的金属雕塑。

  在曾维林眼里,雕塑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如何让无形的精神通过有形的雕塑得到精准的传递和表达?

  曾维林说,任何一件雕塑作品的创作都做不到一蹴而就,一个眼神、一条肌肉线条、一个手上动作……都是让作品传神的关键,需要反复打磨、修改。

  在创作“桥耀赵州”时,运石工具是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小细节,半隐半现在宏大劳动场面中。为了准确传递这个细节,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才落笔创作。

  走在河北美术学院的校园,随处可见中外文化名人雕塑及名言。校园的红色文化园区里,矗立着革命人物雕像。按照河北美术学院“盖大楼、铸大爱” 的思想,曾维林带领团队精心雕刻红色作品,让红色基因在校园里流淌。

  雕塑作品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种子。为了在作品中更精确恰当地融入文化元素。作品在设计之初,曾维林都要现场调研并查阅大量资料。在设计大型雕塑《千乘之国》时,他遍查县志、中山古国研究资料等,深入挖掘千年古县独特历史文化。“先后查阅了总共50多本书籍,摞起来有近1米高。”曾维林比划着说。如今《千乘之国》成为灵寿县坐标雕塑,为彰显灵寿独特魅力画上了“点睛之笔”。为了让常山赵子龙的雕塑更好地表达人物形象、诉说历史风云,曾维林遍访当地名人雅士,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甚至到当地文物研究专家的家里去拜访。

  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播撒文化的种子。在新乐城区,他将伏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雕塑,为市民树立精神坐标。在石家庄平山县,他系统研究整合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和自然景观,对县城容貌重要节点提升改造工程进行整体设计。在井陉矿区,他充分挖掘整合千年古县、百年老矿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优势,对贾庄古镇的景观改造提升工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在元氏县,他设计了汉文化体验中心、汉街、七星门和大型雕塑《泜水纪胜》,丰富了元氏地区的汉文化展示内容。此外,曾维林的雕塑作品还在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落地,为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搭建起了一片又一片精神高地。

  在曾维林看来,雕塑艺术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为此他带领教师团队到华东地区考察,他们深入到南京博物院、苏州园林等地寻幽探秘,将特色建筑元素与雕塑艺术融合,解锁以雕塑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密码,形成30多万字的理论成果。

  从搜集历史碎片,到内化于心,再到矗立街头,每一座雕塑、每一处设计都饱蘸了文化笔墨,每一步过程都记录着曾维林“寻找历史记忆,彰显时代精神”的坚定步伐。(记者 戴丽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