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吕君楠的叙事性雕塑《壮士出川系列1——上阵父子兵》以艺术之名,叩响历史的回音壁。这组入选2024年度四川艺术基金项目的作品,用金属与碳化实木的对话,为那段“无川不成军”的壮烈史诗写下立体注脚。
1937年到1945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承担起民族存亡的千斤重担——全省抗日救亡组织星火燎原,60万川军子弟兵血染山河,“死”字旗裹身出夔门的悲壮场景震撼神州。“上阵父子兵”以三代同征的独特视角切入历史:老者抚刀伫立如苍松,中年持枪回望似磐石,少年攥拳凝神若初芽。青铜铸就的不仅是战士身躯,更是“父送子、妻送郎”的川人脊梁。
创作者以“阶梯式”构图暗喻历史传承:老者的刀痕刻满烽烟,中年的步枪上“川造”二字斑驳可见,少年的草鞋线头尚带泥土——这些细节将“农民丢下锄头扛枪”的真实历史还原得淋漓尽致。没有夸张的肌肉与嘶吼,三代人沉默的凝视中,藏着“舍小家保国家”的川军魂。
吕君楠 《壮士出川系列1——上阵父子兵》 雕塑 160cm×67cm×131cm(含底座) 2025年
作品的艺术突破,在于用材质碰撞诉说地域精神。战士身躯以青铜冷光凝固铁血意志,实木基座则用碳化肌理,粗粝木纹隐喻扎根土地的坚韧。尤其衣褶处理堪称神来之笔:老者一身旧衣褶皱如炮火撕裂的焦土,中年军装纹理似嘉陵江水的绵长,少年不合体的旧军装线条若川南竹海的清风。当观者绕至雕塑背面,会发现三代视线交织成环——老者望山河,中年顾稚子,少年追父辈,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闭环。
更动人的是“去英雄化”的平民视角:中年战士腰间的烟袋、少年脚踝的草绳、老者斗笠的竹篾,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物件,无声诉说着一个历史事实:当年顶起半壁江山的,正是这些抽旱烟、打赤脚的巴蜀儿女。
作为系列创作的开篇,“上阵父子兵”既是历史切片,也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铸铜的永恒性与碳化后实木底座的沧桑感,构成了“记忆”的双重隐喻:青铜铭记壮士魂魄不朽,炮火雕刻的木纹镌刻大地生生不息。当观众凝视少年仰首的姿态时,仿佛听见两个时代的叩问——昔日的“娃娃兵”与今天的“Z世代”在雕塑前相遇,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成为可触摸的精神脐带。
创作者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让宏大的家国情怀具象为三代人的生命接力。正如四川省雕塑协会秘书长沈允庆所言:“这组雕塑成为每个四川人都能在族谱里找到共鸣的家族记忆。”
从工作室到精神原乡: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在前期创作中,吕君楠遍访建川博物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甚至重走剑门关古战场。数易其稿的小样背后,是对历史细节的严苛考据:步枪口径需符合“川造”老枪制式,草绳编织法要还原上世纪初的工艺。这种“考古式创作”的匠心,让雕塑既承载学术厚度,又饱含人性温度。
目前,“壮士出川”系列已进入新作品创作阶段。未来将在抗战遗址、城市公共空间呈现,让雕塑成为“行走的纪念碑”。这组作品正在用艺术语言完成双重使命:既是对“川人从未负国”的历史致敬,更是对新时代“何以中国”的精神应答。
当青铜遇见乌木,当历史照进现实,“壮士出川”系列雕塑正如一簇不灭的火种。它告诉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爷爷刀鞘上的铜绿、父亲枪杆里的岁月、少年草鞋上的露珠——是每个平凡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家国基因。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阿维塔12风洞测试结果出炉:时速120/160km下风阻系数0.217
婵宝连续三次输给汐宝,德信体育入口或许验证了多年前,于芬教练的那句线岁新教皇竟也是游戏玩家!这两款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三星在韩国市场推出 Galaxy Buddy 4 Business 定制机
曝OPPO Find X9 Ultra双潜望镜头升级 将配10倍超长焦